Posted in: 民生, 社评

社评-警惕不作为与漠视下的民生矛盾激化

社评-警惕不作为与漠视下的民生矛盾激化

在许多老旧小区里,空间逼仄、车位不足,道边不碍事的地方临时停个车大家都能理解。为了能满足日常生活,邻里之间本已需要相互体谅、彼此谦让。然而,频频出现的一幕令人唏嘘:有人将车开走后,竟用一辆破旧“僵尸车”占据道边,明示此地“有主”,只为下次归来时仍能独占公共资源。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,实则如蚁穴蚀堤,悄然侵蚀着社区的温情与秩序,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不作为与矛盾激化的深层危机。

这类行为之所以令人愤懑,是因为它公然挑战了公共空间的公平使用原则。小区道路本属公共空间,任何个人无权私自圈占。当个别人以“先占先得”的野蛮逻辑将公共资源私有化时,公平感便开始崩塌。当第一个破车被允许长期停放,就意味着规则的溃口被撕开;当第十个、第一百个类似行为未被纠正,社区的公共精神便已千疮百孔。长此以往,守规矩的人感到吃亏,讲道理的人选择沉默,而投机取巧者则愈发肆无忌惮。

而更令人寒心的是,面对此类明显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,物业管理、社区居委会乃至相关职能部门往往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。这种“不作为”,无异于纵容失序,使原本可以通过快速介入恢复的秩序,逐步激化为群众内部的积怨与对立。不作为从来不是中立的,它在事实上为强势者撑腰,让弱者沉默退让。社会戾气,正是在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过程中悄然滋生。这种漠视和不作为不断侵蚀着社会稳定的基石,动摇着和谐社会的根基。

这类现象暴露出当前基层治理中的典型顽疾:对不易量化考核的“公共价值体系”建设的轻视。一些管理者认为,这些“看不见摸不着”的“里子”不值得投入资源去管;更有甚者,以“法无明文禁止”为由推诿责任,殊不知,公共治理的核心不仅是执法,更是引导价值、维护公平、培育共同体意识。当社区的公共精神一点点崩塌,他们对制度的信任便会一点点流失。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警示的,人民内部矛盾若处理不当,也可能由量变引起质变,最终酿成难以收拾的局面。

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;一个破车占道的背后,是基层治理对“里子”工程建设的漠视,对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的漠视,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漠视。我们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,不能等到邻里反目、冲突升级时才想起干预,更不能以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放任矛盾发酵。

解决之道,在于主动作为、敢于担当。物业应切实履行管理职责,依据管理规约及时清理;社区应搭建协商平台,推动居民共商共治;相关部门也应完善制度设计,对公共空间私占行为明确处罚依据。更重要的是,要树立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的治理理念,把每一件看似微小的民生诉求都当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支点。

唯有如此,才能守住社区的温情,化解潜在的对立,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公平与尊严,真正实现基层社会的长治久安。

Leave a Reply

Back to Top